屎克螂滚粪球之谜
屎克螂,学名叫蜣螂,亦称??蜣,是一种鞘翅昆虫。这种昆虫有角质的肥厚前翅,无明显翅脉,而称为“鞘翅”。因它体躯比较坚硬,有光泽,通常也称为“甲虫”。鞘翅是昆虫纲目中最大的目之一,种类约占总虫数的40%。蜣螂就是鞘翅昆虫中的一种。它的虫体是暗黑色,触角赤褐,末端膨大。屎克螂是有“专长”的,只用它来打趣取笑是有点不公道了。每年夏秋季节,当你漫步山间小径或草原旷野时,常会看到一对对黑色的小甲虫,在用力滚动着一块乒乓球大少的垃圾,漫无边际地行进着,这就是人们经常作为趣谈的“屎克螂推粪球”。屎克螂在昆虫中推粪球的本能,最为特殊。屎克螂的粪球得来也不容易,当找到粪便时,先用头上的触须去选择温度是否适宜,味道是否可口,然后便用头上的角和足翻动搓揉起来,潮湿的粪便终于被揉成了不大也不甚圆的粪块,便开始滚动起来,粪块经过滚动时的挤压力,越滚越圆,同时粘上一层又一层的土粒。如果地面太干,粘不住土时,这对看来笨拙实则聪明的甲虫,还会从肛门排些稀粪粘上,直到粪球增大到像个乒乓球时才算满意。屎克螂推粪球时,是一个在前,用后足抓球,用中足和前足爬行,用力向前拉。在后面的一个,用前足抓紧,用中足和后足行走,用力向前推。如果碰上阻碍时,后面的一个也会把头俯下来,用力向前拱几下。原来这对同心协力做球又推球的甲虫,还是一对不久刚成亲的新婚夫妻哩。屎克螂为什么要竭尽全力去滚动这个粪球呢?原来是为将来生儿育女作准备。当它们把粪球推到一处安静而隐蔽的地方时,便由雌屎克螂用头上钉钯状的角和三对带齿的足,把粪球下面的土挖松,粪球便随着松动的土越陷越深,直到它认为将来的幼儿不会被天敌伤害或寒冬摧残时,才把粪球上挖上个小洞,产下一粒白色的卵。经过略为休息后,便顺着松软的土洞向上爬,每爬上一段,还要把松土踏实,直到爬出洞来。这时在洞外等待并负有警戒任务的雄屎克螂,还会协助雌屎克螂用足蹬,用腹部压,直到认为地表上的土与周围完全一样时,才算完成了一次生儿育女的繁忙工作。屎克螂产在粪球上的卵,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后,便发育成一只白胖的幼虫来,人们称它为蛴螬,粪球便成为这只小生命的终生食料。屎克螂有没有好名称呢?也有。埃及把它称为宣圣虫。这种宣圣虫收集了龌龊的东西滚成球,滚到地下的洞里。它吃这个球是无厌的,往往一连吃十几天都不休息,直到吃完为止。埃及人曾把这种能去污的带有不良气味的甲虫,视为红鹤一样神圣。总之,屎克螂虽然有许多不好的名声,实际上它却做着有利于人类的工作,应当属于益虫之列。70年代,我国有一种屎克螂远渡重洋,被邀请到澳大利亚去安家落户。屎克螂离别故土,到澳大利亚去干什么呢?原来,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,每天排的几亿堆牛粪要覆盖上千万亩的草场;牛粪还滋生蝇类,更是害上加害。从中国去的屎克螂的任务,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。难道澳大利亚没有屎克螂?有是有的,但是本地的屎克螂只爱吃袋鼠的粪,牛粪不合胃口,不愿问津。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,狗蝇只叮咬狗身一样,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。难道澳大利亚没有屎克螂?有是有的,但是本地的屎克螂只爱吃袋鼠的粪,牛粪不合胃口,不愿问津。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,狗蝇只叮咬狗身一样,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。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。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,它是与其它大陆相连的。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,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飘移,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,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。那时候,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,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。由于长期地理隔离,动物种类又单纯,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一些低等哺乳动物的乐园,另一方面,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。现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,如马、牛、羊、猫、犬、猪、甚至包括鼠类,都是十八、十九世纪,由人类从欧、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。牛是带去了,但清除牛粪的屎克螂却没有带去。因此,澳大利亚没有以牛粪作食物的屎克螂。我国长江流域一些产牛地区与澳大利亚一些牧区自然条件相近似,澳大利亚从这些地方引走屎克螂,就是为了试验让它们去帮助清扫牧场的牛粪,让它们在那里定居和繁殖后代。